当卖家攻击淘宝商城的时候,人们往往把焦点放在卖家做的对不对上。天猫转让,但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过于执着,会阻碍人们看到更根本的原因。
其实卖家的攻击一点都不奇怪。这样的问题迟早会发生,这是淘宝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。
它的局限性在于,这个平台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卖家,而淘宝为了自己的利益,带来了太多的店铺,造成了严重的过度竞争。粗略估计,95%以上的卖家将成为受害者,80多万人将面临结构性失业。这个事件只是消除过程中的一次骚动。事实上,由于牵扯的人太多,如果淘宝的贸易机构——好朋友网处理不当,这样的风波很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发生。
本文梳理了淘宝的根本问题,卖家的出路,法律环境。我们不妨看看几个命题:
1.淘宝根本养不起这么多卖家,真正能受益的卖家最多也就10-20万,存活率1/30。
决定淘宝能养多少卖家的是入口资源。卖家开店,别人找不到,等于白开了。天猫找到入口,带来访客,才能卖东西。所以最重要的是入口。
淘宝的入口主要是淘宝自己的展示广告和搜索。在此请读者注意:这些资源极其有限,展示广告少之又少,而搜索广告基本只在前三屏有效,三屏之外人们很难看到。一般来说,淘宝的入口并不比当当、JD.COM等独立商城多,但是店铺和商品的数量要多得多!
甚至淘宝主动放弃了一些入口。比如淘宝为了和百度竞争,砍掉了百度的流量,让卖家的入口更加少得可怜。
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比大致估算出淘宝的入口可以支持的商家数量。
我要找的对比是阿里巴巴面向世界,卖家很多。但是,真正从阿里巴巴得到实惠的用户,其实是那10万愿意付费的人。
我甚至怀疑阿里巴巴还在洗牌阶段,会有更多商家退出交钱行列,这样总数不会超过10万。
这个数量级也适合淘宝。相比阿里巴巴的全球化,淘宝的买家只在中国,这是淘宝的短板。但因为是零售行业,可能比批发更有优势,两者相互抵消。估计淘宝上真正有盈利能力的买家也有10万。如果把保证金放宽两倍,天猫的转账就只有20万了。
但是淘宝的店铺数量已经超过600万家,也就是说每30个商家最后只有一个能活下来,这是网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
淘宝店铺越多,对淘宝越有利。因为淘宝的盈利,归根结底还是靠卖进口资源。无论是装修费、招标、广告还是年费,如果不能带进入口,就没人买。所以各种名目的不合理收费,其实反映的是进口价值。
经济学上有句话叫物以稀为贵。不管是什么标准,30比1都是极其稀缺的。这时候进口资源的价格会迅速提升,这是淘宝越来越牛的砝码。这个权重是无数淘宝商家用自己的努力给的。
在上面的分析中,我没有区分淘宝市场和商城,因为它们的入口本质上是统一的。比如淘宝市场上的展示广告,大部分都是商场的用户,即使你在淘宝市场上搜索商品,商场依然在前面。
两者只是有偏向性的区别。在资源分配上,马云会把大部分资源交给商城,用小卖家做缓冲,然后用商城变现。而且淘宝商城有6万家店铺,基本控制在10万以内,所以生存环境比市场好很多。
但总体来说,淘宝的入口,包括商场和市场,仍然是稀缺资源。多给商场,只会让市场商户更难生存。这是一个分蛋糕的问题,而不是做大蛋糕的问题。
所以除了这一节我会单独讨论商城,剩下的还是结合商城和淘宝来讨论。
4.淘宝没有能力解决失业问题。长期来看,网店至少有80万人面临结构性失业。
一方面,入口只能支撑20万家店铺,但另一方面,加入的店铺越多,对淘宝销售进口资源越有利。于是这一对矛盾就演变成了淘宝上的道德风险。
所谓道德风险,就是淘宝的管理者明知养活不了所有的卖家,但为了抬高入口的价格,还是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。
这些宣传充满了夸张和煽动,使得加入淘宝不是一种生意,而是一种宗教,甚至像传销一样,让新进入者认为到处都是宝藏,可以随意创业。
但是,对于加入的人来说,他们损失了很多机会成本。大多数选择创业的小卖家都知道创业的艰难,熬夜,放弃其他工作机会,甚至投入大量资金,但最后发现前途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光明。
假设六百万商家中有一百万是全职,而淘宝只能满足二十万卖家,那就意味着未来至少有八十万人加入结构性失业的行列。我还没统计过,每个卖家可能还有员工。如果我数的话,可能是80多万。
这里还有一个数据:一年前,淘宝的店铺好像还不到300万家,现在已经达到了600万家。事实上,在这一年,淘宝的商业环境急剧恶化,恶化的商业环境中甚至有两倍的人加入,可见其宣传的成功。
当然,责任的问题很多,除了淘宝的夸大宣传,还包括媒体的责任,媒体一直扮演着吹鼓手的角色,起到了放大的作用。还有就是卖家自己的责任。缺乏判断力是中国蜂拥而至的经济的死穴。
一个商家在正常的法律环境下能做什么?他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起诉淘宝。淘宝之前的每一次虚假宣传都会成为证据,马云的每一次发言也难辞其咎。只要淘宝的虚假宣传能通过逻辑链与卖家的决定联系起来,淘宝就极有可能败诉,面临高额罚款。淘宝也可能在面临众多诉讼之前,与卖家达成协议。
这里也有一个短期合同和长期承诺的问题。表面上看,淘宝商城和卖家的合同是一年一签。但是,如果用户能证明淘宝之前的宣传隐含了长期承诺,那么马云就要为他之前的每一次大话买单。
然而,在中国,司法救济之路是走不通的。因为店铺要起诉淘宝,必须去杭州,但淘宝是杭州的明星企业,任何针对它的投诉都会通过政治手段解决,所以商家几乎不可能得到有利的判决。
法律问题本身是淘宝和商家之间的问题,不涉及第三方。如果由司法机关解决,司法机关将作为中立的仲裁人。
但是,在中国,这种说法只是理论上的,因为中国还有大量的监管机构。这些监管机构都盯上了网络这块肥肉。一旦出了问题,他们马上动用行政力量介入。
所以我也担心,最后鹬蚌相争,会成为行政力量收编互联网的好借口。
中国的情况很奇怪。一方面,平台对用户的强大,可以像马云一样走自己的路。另一方面,整个行业太弱,行政力量随时可以介入。
当然,个别平台可能会选择与行政力量挂钩,但代价是整个行业更大的损失。
这两天,我听几个卖家讲述他们在YY的经历。大部分都说听了淘宝的话,增加了库存。现在都在他们手里,脱不掉。
有卖家提到合同问题,说淘宝合同不规范。有的只是去商场交了一个月的钱。他们立即被迫支付下一年的费用,这笔费用增加到几十万。如果合同是标准化的,至少明年这个时候要用,明年才应该交。
真正的问题是,由于入口问题的死穴,大部分卖家最后肯定是没有出路的。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能够止损,就像已经加入传销的人,只能期望尽快退出,损失越小越好。
淘宝大概只会成为商城的输血工具,商城永远属于那几万个买得起的商家。如果一个卖家不能在商城立足,他在淘宝的机会不会比其他工作的机会大。
正是因为太多人觉得被骗了,所以淘宝类似的事件才会不断发生,有时有所缓解,有时愈演愈烈。作为淘宝最好的选择,就是把资源稍微平均分配一下,给这些卖家一口饭吃,让他们长期停留在低保线附近,不至于在彻底绝望后加入对手的行列。还是靠时间的延长让他们慢慢戒掉。
关于作者:一个旅行家,一个作家,曾经在一家it企业做技术员,在报业找到了一个安身之所。我被多变的现象世界迷住了,以至于忘记了回家的路。现为网易科技专栏“IT丛林笔记”专栏独家撰稿人,观察IT丛林中的各种动物及其生态系统,寻找系统进化背后的驱动力和阻碍因素。在这里,你也可以找到普通动物的生活方式。
置顶资讯